励行计划 |活动回顾:见河南,溯源华夏:在历史长空中照见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学勤书院励行计划研学团参访河南郑州、安阳和洛阳,探寻记录在远古青铜器铭文之上的中华文明之光。古今相融、光影交错之间,我们洞见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韧性与质朴。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柏拉图提出的哲学拷问启发了历代先贤的无数思考。
如果把这个问题提升到一群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我们”又是谁?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前往“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在亦真亦幻的戏剧故事中寻找答案。


在戏剧中,我们纵观古今,了解河南历史的群星璀璨,也感受普通劳动人民的默默付出。《天子驾六遗址》用跨越时空的对话,敲击我们传承文明的心灵;《候车大厅》把物是人非、悲欢离合浓缩在一个个寄存的物件,见证着“火车拉来的城市”的风雨历程;《老院子》以豫剧欢笑入戏,却以老辈人“过好日子去吧”的释然升华,让前人艰苦奋斗而又乐观开朗的精神品质熠熠生辉……

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正所谓“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走进河南博物院和商代遗址公园,我们在真实场景中感受课本上的历史知识,仿佛听到了来自古人的声音,娓娓道来先辈的文明。

河南博物院以“史”为线、以“中”为魂、以“都”为珠,用一件件文物串起悠久而渊远的华夏文明。从夏商周到元明清,每一次移步都是一种震撼,就像敲打编钟一样振荡在内心深处,泛起历史的华美乐章,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商都遗址博物院以场景复原的形式,重现了商都建造及结构构成场景,借助丰富的交互体验和沉浸式影片,使我们更加立体地感受到郑州商城3600多年的历史变迁和不同时期城墙的夯筑工艺,认识到古都郑州的文化脉络与岁月沧桑。

商都遗址博物院以场景复原的形式,重现了商都建造及结构构成场景,借助丰富的交互体验和沉浸式影片,使我们更加立体地感受到郑州商城3600多年的历史变迁和不同时期城墙的夯筑工艺,认识到古都郑州的文化脉络与岁月沧桑。

“一片甲骨惊天下,千年汉字贯古今”。从上古仓颉造字的传说,到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卜辞,到秦统一后“书同文”的篆字隶书,再到延续至今的仍通用的楷书,汉字的发展贯通华夏五千年文明。
我们在文物和讲解中深入了解中国文字的发展演变过程,进一步拉近了汉字与生活的距离,感受汉字的魅力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穿过厚重的历史烟尘,我们来到向往已久的殷墟遗址和博物馆。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像是一束射入迷雾中的光,向前照亮了中国历史一千年,是了解华夏文明的一把钥匙。

殷墟博物馆的外观以司母戊鼎为灵感设计,通体青铜,古朴典雅。甲骨文书写的“大邑商”三个大字,是商人对自己聚居之地自豪的称呼。置身馆藏,梦回鼎盛的大商王朝,大气恢弘的文化气息与古都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

“天下功夫出少林。”伴随晨光熹微,我们来到千年古刹少林寺,领略武术文化,寻觅武学精神。大家一起欣赏武术表演,积极登台亮相,采访武术演员和国际友人,领悟华夏儿女的武侠精神;同时学习传统功夫八段锦,修身养性之余,圆一场向往已久的武侠梦。
少林武学冠绝天下,佛法亦光照世间。瞻仰安葬着众多高僧的塔林,大家缅怀这些以武证道、以禅入佛、又积极救世的大德高僧。他们即使在缤纷花瓣中走过,依旧掸衣故清辉,世间有此传宗布法者,真善美终会普照大地,传遍你我心中。
阔别殷墟铜锈,再溯夏都旧土。我们来到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大家透过从尘土中浮出的展品,与三千多年前的古人对话。我们还亲身体验了文物复原——拼贴陶艺品的工作,沾满胶泥的双手感受着文物工作者辛勤劳作的点点滴滴。

风起洛阳,大哉盛唐。我们置身于唐三彩小镇栩栩如生的陶像中,仿佛穿越回千年前的唐朝,欣赏唐人用智慧与勤劳铸就的艺术瑰宝。
在专业师傅的指导下,我们也亲手尝试上釉唐三彩马。上釉的颜料看起来没有差别,但等到烧出来后颜色就会变化,质地也会变得光滑。一个小时的细致描绘,我们不仅领略了唐三彩的悠远历史,更深刻感受到了古老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魅力。
来到龙门石窟研究院,我们就新时代如何开展文化保护与文旅推广的议题与研究院和洛阳市文体局的领导老师展开讨论。
在友好而深入的交谈中,我们不仅对洛阳文旅和龙门文物保护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也对未来共同开展进一步交流合作、共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愿景充满期待。
栩栩如生的佛像、壁画和浮雕,仿佛在诉说着古人的智慧和匠心。佛像面容历经千年洗礼或已残缺不全,但散发出的生命力依然不息,让人心生崇敬。
漫步在石窟之间,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信仰与艺术的时代,感受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昔日辉煌。